RedCap部署策略建议

RedCap作为轻量级5G技术,是蜂窝物联网的重要演进方向,它可有效兼顾行业对技术性能和部署成本的双重需求,有助于加速5G技术融入千行百业。分析了RedCap关键特性、基本通信功能要求、产业生态及应用场景等,提出RedCap部署策略及网络、业务规划建议,推动蜂窝物联网持续向端网协同方向发展和演进。

01 概述

5G主要面向三大类应用场景,即增强移动宽带(eMBB)、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(uRLLC)和海量机器类通信(mMTC)。3GPP通过3个版本的标准完成5G第1阶段的技术演进,Rel-15是现网商用版本,重点满足增强移动宽带(eMBB)和基础的低时延、高可靠(uRLLC)应用需求;Rel-16主要聚焦于eMBB的增强以及低时延、高可靠能力的完善,关注垂直行业应用及整体系统性能的提升;Rel-17对5G基础能力和垂直行业技术进行增强,并引入了许多全新的特性和技术,如RedCap等。

RedCap技术是在确保应用需求和性能的前提下,通过削减设备的能力,降低终端设备的复杂度,达到降低成本和功耗、延长使用寿命等目的。同时继承了5G原生能力,可支持5G LAN、uRLLC、切片等垂直行业增强特性,满足行业用户的增强需求,是5G物联网最核心的标准技术。

02 RedCap关键特性与能力

RedCap作为“轻量化”5G技术,相对于Rel-15/Rel-16的eMBB和uRLLC设备,RedCap设备具备低复杂度和成本,设备尺寸满足紧凑型设计要求,可以在NR全频带内部署,并支持FDD和TDD模式,其关键特性及效果如表1所示。

RedCap部署策略建议
表1 RedCap“轻量化”关键特性及效果

移动物联网重点面向4类应用场景需求:采用NB-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,采用4G Cat.1、5G RedCap(R18)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语音需求,采用4G Cat.4、5G RedCap(R17)满足中高速率场景需求,采用5G NR技术满足更高速率、低时延联网需求。

RedCap终端在最大工作带宽、调制阶数、数据速率等方面与4G Cat.4终端相当,可以通过支持uRLLC、节能、覆盖增强、切片、SUL、5G LAN等技术实现能力的组合增强,更好地满足垂直行业的需求,RedCap综合能力将超越现有的4G Cat.4终端。随着标准继续演进,预计在2024年的Rel-18标准中,RedCap将对标4G Cat.1/1bis,通过缩减业务带宽至5M、降低峰值速率等进一步降低终端复杂度。

物联网业务分类和技术特点对比如表2所示。

RedCap部署策略建议
表2 蜂窝物联网连接分类及业务技术特点

03 RedCap应用场景及产业生态

3.1 RedCap行业需求及应用方向

在3GPP标准化工作中,产业界划分出适用于RedCap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工业无线传感器、视频监控和可穿戴设备。受政策、产业、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国内在配电自动化、车联网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。

a)工业无线传感器通过内置5G模组或外接5G终端设备采集运行数据,产品形态主要包括DTU、CPE、工业网关等。工信部《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》提出十四五期间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,工业数据采集逐渐成为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环节,未来连接规模可达百万级。

b)视频监控应用广泛,中国每年销售超过1.2亿只摄像头,目前摄像头无线化比例低于3%。但据公安部门统计,城市安防的有线传输摄像头在线率为70%~90%,离线的原因主要是光纤不可达、传输损坏等,摄像头无线化是刚性需求。标准5G主要用于移动性及速率时延要求较高场景,Cat.1/4主要用于移动性要求不高的场景。RedCap可满足中高端视频监控业务中存在高清、低功耗需求和有政策+成本驱动的典型场景,如政法公安高清执法、行业作业AR摄像头等。

c)随着人们对大健康的关注度逐步提升,智能手表、智能手环、慢病监测设备、医疗监控设备等实现了大规模普及。这些业务普遍要求设备体积小、功耗低。其典型业务需求包括下行参考速率为5~50 Mbit/s、上行参考速率为2~5 Mbit/s;下行峰值速率为150 Mbit/s、上行峰值速率为50 Mbit/s;电池的理想工作续航为数天甚至1~2周。智能穿戴产品在迭代的过程中,亟需更强的网络连接能力、更低的功率消耗、更小的设备体积以及更丰富的软件功能。LTE Cat.1在承接2G网络换代之后,逐步扩大应用场景。同时也为5G RedCap在可穿戴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
d)国家能源局发布《能源领域5G应用实施方案》等一系列政策,明确在电力行业的发电、输电、变电、配电、用电等环节开展5G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试点工作。其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主要是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,其具有终端数量多、覆盖面广、场景复杂、可靠性及时延要求高等特点,由于需要规模连接,对成本较敏感,RedCap终端将有效降低5G电力终端及模组的成本,助力电力行业5G应用规模推广。

e)目前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推进,C-V2X量产前装已经成为车企共识。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.0》规划中提到2025年部分自动驾驶(PA)、有条件自动驾驶(CA)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持续增加,预计到2025年达50%,2030年超过70%,2025年C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50%,2030年基本普及。当前量产车市场正处于4G/5G迭代窗口期,量产汽车的5G发展可能直接转向5G高品质路线。根据细分场景分析,重点关注自动驾驶领域的RedCap示范应用,在乘用车领域密切跟踪车企需求。

  3.2 RedCap产业及生态进展

自从Rel-17 RedCap标准冻结后,RedCap产业生态不断提速。2022年完成了应用场景与关键技术研究、关键技术测试规范制定、开展关键技术测试。2023年,高通、MTK、紫光展锐等芯片厂商加速RedCap芯片商用进程;联通雁飞、美格、广和通等厂商的6款RedCap模组陆续问世;联通数传网关、南瑞配网自动化终端、中移物联企业网关、中微普业工业网关等RedCap终端相继推出至21款模组。在RedCap模组商用初期,其预计售价在200元左右,随着商用节奏加速、市场规模发展,预计其售价可降至百元,最终能与现阶段4G Cat.4模组价格持平。

运营商也积极推动RedCap发展,相继发布产业及技术白皮书,开展面向行业的外场测试,聚焦5G RedCap在2B场景应用试点和场景验证,推动网络、终端产品及应用部署落地。

04 RedCap网络部署策略

4.1 RedCap网络部署区域

RedCap部署区域与终端、业务应用成熟度紧密关联。回顾Cat.1的发展历史,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化优势,需具备完善网络覆盖(4G基站已成为国内的覆盖范围最大、最完善的蜂窝网络,4G基站均支持LTE Cat.1网络能力,无需额外投入)、明显的成本优势(在国产化后,LTE Cat.1芯片通信模组和智能终端的成本逐步降低,Cat.1模组价格只需20~30元,相比Cat.4与5G有明显优势)、政策及场景应用契合(2G/3G网络升级促进存量迁移)等特点。

经过4年的5G网络建设,截至2023年7月末,5G基站总数达305.5万个,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6.9%,虽然取得长足发展,但5G网络覆盖仍需持续完善。且现有5G网络需升级才能支持RedCap功能,对运营商而言存量基站的升级投入巨大,需紧跟业务需求适时逐步升级。另一方面目前RedCap终端仍需至少支持SA/LTE双模,成本不具有明显优势。所以,在RedCap商用初期,面对已经成熟的4G物联网应用,RedCap应结合自有特点,聚焦5G原生能力、5G专网应用(only 5G)等场景实现突破。RedCap首批应用市场将在保证满足行业功能、性能需求的同时,显著降低2B行业应用5G的端侧成本,例如工业传感器、配电自动化、园区视频监控等行业应用,初期网络升级以局域为主;随着模组成本降低,车联网、智能穿戴等广域应用也将逐步采用RedCap替代原有的4G物联技术。

4.2 RedCap网络升级规划

4.2.1 RedCap核心网升级

为避免全网改造带来的投资浪费,建议充分发挥5G切片技术优势,核心网基于RedCap独立切片方式进行部署。

以国内某运营商为例,现网5GC按照大区集约化部署,2B、2C两网分设,2C AMF为Default AMF。建议基于2B网络升级支持RedCap业务,每大区升级2套UDM、PCF、AMF、SMF、UPF支持RedCap功能,并为各网元规划配置RedCap专用切片(见图1)。具体业务实现方案如下。

RedCap部署策略建议
 图1 核心网部署方案

a)终端注册选网方案。为RedCap用户签约专用切片,当RedCap用户接入5G网络发起注册时(以初始注册为例),5G基站将注册请求发送给2C AMF,2C AMF向用户归属UDM查询用户签约数据,发现无法为用户签约的切片提供服务,进而向NSSF查询可为用户切片提供服务的目标AMF,查询完成后向目标AMF发起AMF重定向流程,最后由目标AMF继续完成终端注册流程。

b)终端会话建立方案。终端完成注册流程后,AMF基于终端签约的切片+DNN+TAC为终端选择SMF建立会话,由支持RedCap切片的专用SMF为终端建立会话。

基于该方案,未来根据RedCap业务细分场景对5G网络SLA的不同需求,可以为RedCap业务规划更为丰富的切片,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。

RedCap核心网软件特性升级如表3所示。

RedCap部署策略建议
表3 核心网RedCap关键特性升级

 4.2.2 RedCap无线网升级

5G基站硬件无需更换,通过软件升级即可支持RedCap功能。基站侧需要支持RedCap类型终端特性的功能,包括带宽、天线数、调制阶数、BWP配置、RedCap终端识别等功能(见表4)。

RedCap部署策略建议
表4 无线网RedCap关键特性升级

 a)RedCap频率配置。商用初期针对2B领域的工业数采、配电自动化、视频监控等按需局部开启2.6/3.5 GHz中频频段的RedCap功能。后期根据业务规模发展、终端/模组数量占比和智能穿戴、车联网等业务对网络广域覆盖需求,适时按需升级700/800/900 MHz等低频网络,支持RedCap功能。

b)初始BWP功能配置。针对RedCap UE的初始BWP,有2种配置方式。方式1为RedCap UE和nonRedCap UE共享相同的初始上下行BWP。此方案无需新增BWP配置,SIB1消息短,适用于FDD 20 MHz小区等小带宽网络。方式2为RedCap UE配置独立初始BWP,RedCap BWP的频域位置对普通NR终端的体验会产生影响。其影响主要体现在RedCap BWP上独立配置的PUCCH/PRACH等控制信道资源会截断普通NR终端的PUSCH数据信道,导致PUSCH可用的连续RB下降。对于不支持上行非连续调度的普通NR终端,这会导致其上行速率显著降低。为了降低其对普通NR终端的上行体验的影响,建议将RedCap小带宽BWP优先配置在小区频域位置的两端,降低普通NR终端的PUSCH资源的碎片化。此方案适用于TDD 100 MHz大带宽网络(见图2)。

RedCap部署策略建议
图2 RedCap UE与non-RedCap UE上行资源示意

c)激活BWP功能配置。对于RedCap UE激活BWP的部署建议,期望根据网络中RedCap用户规模、业务量等因素按需增加或减少专用BWP的数量。当RedCap UE数较少、业务量较低的情况下,建议RedCap的专用BWP包含CD-SSB。当RedCap UE数较多或业务量较高,建议配置1个包含CD-SSB的专用BWP和1个或多个包含NCD-SSB的专用BWP。

d)RedCap覆盖与容量评估。通过对n1、n78频段的链路预算对比分析,在覆盖方面,FDD频段相对于TDD频段在上行覆盖上更具优势,即使在小区边缘位置,FDD频段RedCap UE仍可基本满足视频监控和可穿戴设备的速率需求。在TDD覆盖较弱的区域,可通过覆盖增强手段提高覆盖,R17为上行物理信道的传输引入了多个覆盖增强特性,包括增加PUSCH和PUCCH信道的重复传输次数,PUSCH/PUCCH信道的多时隙的联合信道估计等;或通过参数配置使RedCap终端提前选至FDD频段或LTE频段,通过参数优化等方式,保障RedCap终端的体验。

3GPP TR 38.875分析了在城区TDD系统引入RedCap UE的影响,在容量方面,在网络负载较轻时,引入RedCap终端对网络容量和频谱效率的影响较小。在RedCap终端规模引入的中远期,可通过载波或频率扩容或负载均衡的方式平衡网络负荷。

05 结束语

基于蜂窝移动物联网发展特点,RedCap网络部署应先局域后广域,初期聚焦优选重点行业及场景,端网业协同发展,推进 RedCap从标准走向应用。RedCap未来将面向3GPP Rel-18阶段持续演进,进一步降低终端带宽和峰值速率,从而进一步降低终端成本,扩展5G的应用空间。

参考文献

[1] 3GPP. Study on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:3GPP TR 38.875 V17.0.0[S/OL].[2023-05-21]. ftp://ftp.3gpp.org/Specs/.

[2] 3GPP. New SID on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:RP-193238[R/OL].[2023-05-21]. https://www. 3gpp. org/ftp/tsg_ran/TSG_RAN/TSGR_86/Docs.

[3] 3GPP. Revised WID on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:RP-210918 [R/OL]. [2023-05-21]. https://www. 3gpp. org/ftp/tsg_ran/TSG_RAN/TSGR_91e/Docs.

[4] 中国联通 . 中国联通5G RedCap 白皮书(2022年)[EB/OL].[2023-06-05]. https://www.digitalelite.cn/h-nd-6489.html.

[5] 中国移动 . 中国移动5G RedCap 技术产业白皮书[EB/OL].[2023-06-02]. http://www.199it.com/archives/1600385.html.

[6] 中国电信 . 中国电信 5G RedCap产业白皮书[EB/OL].[2023-06-02]. https://www.doc88.com/p-27039239699865.html.

[7] 朱晨鸣 . 5G RedCap 技术发展与应用[J]. 通信世界,2023(15):10-11.

[8] 王璐璐,曹亘,韩潇,等 . 5G RedCap 关键技术研究[J]. 邮电设计技术,2023(3):10-14.

[9] 李宏辉,关成哲 . NR RedCap 覆盖能力分析与增强技术[J]. 通信世界,2022(23):43-45.

[10] 李晗阳,翁玮文,李男,等. 5G NR RedCap关键技术研究[J]. 电信科学,2022,38(3):93-101.

[11] 魏鸿斌,徐舒 . 5G NR RedCap 技术简述及应用前景[J]. 数据通信,2022(5):50-51,54.

[12] 肖瑞雪,冯英伟,吕国,等. 面向5G移动通信的蜂窝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[J]. 现代电子技术,2020,43(9):29-32.

[13] 王鹏宇,杨缙峰. 5G蜂窝物联网的大规模接入技术分析[J].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,2021,11(11):128-129,136.

[14] 徐霞艳 . NR RedCap UE 关键技术与标准化进展[J]. 移动通信,2021,45(3):10-15.

[15] 宋丹 . R17 RedCap完善 5G终端中速物联网场景支持能力[J]. 通信世界,2022(12):9.

[16] 周晋,倪海峰,余燕 . 5G 算网融合与元宇宙趋势浅析[J]. 物联网技术,2023,13(2):71-75.

[17] 刘雅,翁玮文,陆松鹤,等 . RedCap 蓄势待发助力 5G 赋能千行百业[J]. 通信世界,2022(23):46-47.

[18] 种璟,唐小勇,朱磊,等 . 5G 关键技术演进方向与行业发展趋势[J]. 电信科学,2022,38(5):124-135.

[19] 张翀,汪传武 . 5G 物联网技术标准演进研究[J]. 广播电视网络,2022,29(3):54-56.

作者简介

曹恒,高级工程师,学士,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咨询设计工作;

尚海波,高级工程师,学士,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咨询设计工作;

平军磊,高级工程师,硕士,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咨询及5G专网研究工作;

张鹏,高级工程师,硕士,主要从事移动网络规划、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等工作。

论文地址:http://ydsjjs.paperopen.com//Image/ad2798d4-b527-417d-aa6a-51be2619a801.pdf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转自互联网,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139361690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(0)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