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意义
空口无线传输技术一直是历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能力的体现,也是实现6G关键指标的主要技术途径。在现有5G系统使用的频谱中(包括毫米波和sub-6 GHz频段),频谱资源的紧缺问题仍然非常突出。香农信息论指出,增加并行信道数量可以线性增加信道容量。多输入多输出(MIMO)天线技术通过增加空间域的并行信道数,可以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上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。目前点到点的MIMO技术被广泛应用于4G、5G系统中,但引入蜂窝同频组网时,不可避免面临小区间的干扰问题。利用多点到多点的协作MIMO的思路,增大协作节点规模,当系统中部署的所有接入点协作,可以消除传统小区的边界效应,形成“无蜂窝”系统,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性能。但是如何解决大规模协作MIMO实现的复杂性和规模的扩展性是其面临的关键问题。针对这些问题,需要进一步研究大规模协作MIMO的实现架构,兼顾系统的性能和实现复杂度,并进一步研究去蜂窝化的无线接入网技术。
本文工作
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本文将无蜂窝大规模MIMO集成到6G无线接入网(RAN)中并设计了无蜂窝RAN(CF-RAN),提出了一种新的全频谱CF-RAN架构,如图1所示。基于物理层的合理划分,形成了具有射频(RF)单元、边缘分布式单元(EDU)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分布式单元(UCDU)功能的可扩展无蜂窝MIMO,其中RF单元完成相应频段的RF信号接收和发送,EDU实现分布式预编码和接收机,UCDU实现数据分发和合并。新架构可以在协作传输的复杂性和性能之间实现折中。同时,本文研究了全频谱CF-RAN的关键传输技术,包括信道信息获取、收发机设计和动态资源分配,给出了64个分布式天线的无蜂窝MIMO原型系统的试验结果。
本文的创新点如下:
- 提出一种可扩展的无蜂窝大规模MIMO的实现架构,并基于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,进一步将其拓展形成全频谱无蜂窝无线接入网;
- 针对其面临的瓶颈问题,介绍了信道信息获取、收发机设计、动态的用户与接入点关联以及新型双工等潜在的关键技术;
- 基于商用低成本接入点,研发了64TR的无蜂窝大规模MIMO试验平台,并对分布式接收机的性能进行了评估。
实验结果
全频谱CF-RAN试验验证平台采用如图3所示的架构进行了验证,图4为低频段CF-RAN试验场景:系统中有16个4T4R的RRU,12个4T4R的模拟终端。系统工作在4.9GHz频段,采用5G NR商用的低成本RRU,带宽100 MHz,且系统帧结构服从5G NR标准。
图3 全频谱无蜂窝无线接入网试验验证平台示意图
图4 低频段无蜂窝无线接入网试验场景
对于图4所示的试验场景,每个终端使用4个数据流,系统总共48个数据流。图5给出了采用三种联合接收机的系统总频谱效率的离线分析,包括联合的迫零检测、MMSE检测和MMSE-SIC检测。考虑信道估计误差,三种接收机的平均频谱效率分别为319 bps/Hz,323.3 bps/Hz,382.2 bps/Hz。每个数据流均采用64 QAM调制时,接收机采用逐子载波的MMSE均衡,每个数据流的平均信干噪比大约在20dB~23dB之间。
图5 48个数据流时系统总频谱效率
试验进一步对采用新型架构的无蜂窝大规模MIMO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离线分析,每个终端采用1根天线,系统总数据流为12个,接收侧总共64天线,对比了4种场景下的系统总频谱效率,即:AP本地MRC、AP本地MMSE检测、EDU采用P-MMSE、联合MMSE检测,分别考虑EDU配置两个AP、4个AP、8个AP,即8天线、16天线和32天线,对应于系统中配置8个EDU、4个EDU、2个EDU。图6和图7分别给出了系统频谱效率的CDF和平均频谱效率。
图6 12个数据流时系统总频谱效率的CDF
图7 12个数据流时系统平均的总频谱效率
试验结果表明,由于在试验场景中,用户之间干扰较为严重,local MRC和local MMSE的干扰抑制能力较差。即便如此,local MMSE相比local MRC仍有39%的性能增益。当系统中EDU配置的天线每增加一倍,相比local MRC的性能提升分别为82%、175%、213%。当系统采用两个EDU,每个32天线时,可以达到联合MMSE的96%。全频谱CF-RAN充分利用前端网络的能力,结合物理层信号处理的分布式计算,实现了去中心化的协作传输,并获得了性能和复杂性更好的折中。
全文下载:
http://scis.scichina.com/en/2023/130305.pdf
作者及论文信息
Wang D M, You X H, Huang Y M, et al. Full-spectrum cell-free RAN for 6G systems: system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. Sci China Inf Sci, 2023, 66(3): 130305,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432-022-3664-x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转自互联网,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139361690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